「数迹」C刊公号热文——社会学(1-3月)
在媒体融合传播的背景下,微信公众号建设已经成为学术期刊探索新型出版模式、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的新路径。许多学术期刊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和学术资讯,以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,增强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。
本次调研以CSSCI(2021-2022)(含扩展版)收录的21种社会学来源期刊为样本,通过公开渠道全面采集了2021年1-3月期刊相关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,并从公号简况、数据表现和最热论文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,现推送给各位刊界同仁参考。
公号简况
调研发现,在21种样本期刊中,有16种期刊已开设相关公众号,期刊公众号开通率为76%。
在上述16种期刊的相关公众号中,期刊独立公众号有13个(以下统称“独立公众号”),占比约为62%。有3种期刊依托主办单位公众号。
下图呈现了上述16个公众号的主体类型分布情况。
我们选取了13种期刊的独立公众号进行统计研究,在计入统计的13个公众号中,2021年第一季度推送了图文信息的公众号共计12个,有1种期刊的公众号在第一季度没有推送图文信息,并未正常运营。
数据表现
2021年第一季度,在上述12种期刊的公众号中,有11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本刊论文,总体占比为92%。这11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共推送144篇次本刊论文,约占图文总数的64%,其中,有11种期刊推送了当年本刊论文118次,有4种期刊推送了往年本刊论文26次,平均每种期刊推送本刊论文13篇次,本刊论文总阅读量为26.65万余次,篇均阅读量为1800余次。
1.论文篇次
在推送本刊论文的11种期刊的公众号中,推送本刊论文30篇及以上的为《中国青年研究》和《妇女研究论丛》期刊公众号,分别推送本刊论文40篇次和30篇次。推送本刊论文10-29篇次的公众号有4个,推送本刊论文10篇次以下的公众号有5个。
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数量分布情况详见下图:
●30篇及以上:中国青年研究、妇女研究论丛
●10-29篇次:社会学研究、西北人口、青年探索、社会
2.论文总阅读量
从本刊论文总阅读量来看,在这些期刊公众号中,本刊论文总阅读量为50000及以上的为《中国青年研究》和《社会学研究》期刊公众号,其本刊论文总阅读量分别为10.80万余次和8.07万余次。本刊论文总阅读量为10000-49999的公众号有2个,本刊论文总阅读量为10000以下的公众号有7个。
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总阅读量分布情况详见下图:
●阅读量20000及以上:中国青年研究、社会学研究
●阅读量10000-19999:妇女研究论丛、社会
3.论文篇均阅读量
从本刊论文篇均阅读量来看,在这些期刊公众号中,本刊论文篇均阅读量在3000及以上的为《社会学研究》期刊公众号,其本刊论文篇均阅读量为5000余次。本刊论文篇均阅读量在1000-2999的公众号有3个,分别为《中国青年研究》、《社会》和《妇女研究论丛》期刊公众号。本刊论文篇均阅读量为1000以下的公众号有7个。
最热论文
在上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本刊论文中,有89篇次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(以下统称“热文”)。从单篇热文阅读量来看,阅读量最高的热文为冯仕政的《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:从连结到团结》,阅读量为12500余次,由《社会学研究》期刊公众号推送。从推送热文篇数来看,《中国青年研究》期刊公众号推送热文最多,共推送热文40篇次。
(每刊至多列入五篇热文,依次按照期刊名称音序和单篇热文阅读量排列,以下共27篇热文,点击篇名可直达“原文阅读”)
妇女研究论丛
▸沈洁 | 家务劳动再分配的政策探索——日本“高龄女性贫困”问题的反思
青年研究
社会
▸王娟 | 重建“多民族中国”的历史叙事——20世纪中国民族史观的形成、演变与竞争
社会发展研究
社会建设
社会学研究
中国青年社会科学
中国青年研究
▸曾雯露 | 零零后初中辍学青年研究——基于对粤北某农村零零后辍学青年的深度访谈
注:
1.在16种期刊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中,14种期刊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为订阅号,2种期刊(《青年研究杂志》、《人口与经济》)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为服务号。
2.同一篇论文分条推送或多次推送,论文篇次按照实际推送次数统计。
数据说明
数据来源:各综合学术平台、主办单位、期刊社、期刊和报纸微信公众号、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21-2022)来源期刊数据库。
文章发布时间:2021年1月1日-2021年3月31日
数据采集时间:2021年4月15日-2021年4月20日
欢迎有意加入的期刊公众号通过邮箱zhpj@nju.edu.cn联系我们。
往期推荐
数迹
数迹
数迹
C刊公号热文——法学(1-3月)
数迹
数迹
数迹
数迹
数迹
数迹
C刊公号热文——马克思主义理论(1-3月)
数迹
C刊公号热文——哲学和宗教学(1-3月)
观点
刊界
方圆
书简
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之数据透视
智汇
撷英
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限于视野和能力,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致信zhpj@nju.edu.cn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
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↓ ↓ ↓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”
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,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。
觉得“好看”请点赞或在看